fbpx

提琴保養之道2:琴碼的誤解

發佈: 2018-06-26, 週二 作者 Wesley Chan 點擊數: 1978

琴碼昰安裝在面板上,用作支撐弦線的配件。它只是一片薄薄的木頭,直立在面板上,但卻是傳遞聲音到音箱的重要配件。一件這樣不起眼的配件,學生很多時都不太在意它的存在,但在提琴出現異常狀態時,卻很多時產生滑稽的誤解。

誤解一:琴碼是要黏貼在面板上

最近有一個小提琴導師分享了她學生的故事,話說有一次上堂發現她學生的琴碼,被白膠漿黏在一個錯誤的位置上,她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能把琴碼與小提琴「解體」重置。她問學生為何要把琴碼黏住,她的學生說因為臨近考試,他怕琴碼會在演奏中途飛脫出來,所以把它黏實。 在一般情況下,家長和學生都未必知道琴碼並非黏在小提琴的面板上,除非那部小提琴試過一次嚴重撞擊,連琴碼也撞到移位;又或是突然所有弦線鬆掉,琴碼因為失去弦線的壓力而脫下,才驚覺琴碼並非的黏在面板上,有些家長甚至可會怪責介紹買琴的人(可能是店舖職員,更多情況是無辜的導師們),介紹一部「豆腐渣」樂器給學生!

其實琴碼根本就不是黏貼在琴碼上,只是巧妙地利用琴弦的壓力壓在琴碼,使琴碼直立在面板上,所以有時候會發現一些琴碼會輕微傾側,是因為琴碼頂部受弦線拉力影響所致,這個情況尤其在換新弦線後特別容易發生。當這個情況發生時,可以留意一下琴碼的底部,並非完全緊貼着面板,所以必須把弦線稍為扭鬆,把琴碼扶正後再重新調音,而這調音時也須注意避免扭力過大過急,以免琴碼再次傾側,同時也要不時注意琴碼有否不尋常的傾側,如稍有傾側就應及早把琴碼調整好,確保在整個調音過程中,琴碼仍然保持直立的狀態。

誤解二:琴碼可以前後互換

有一個大提琴老前輩導師曾經在學校遇過一個學生的大提琴琴碼前後倒轉了,本能反應軀使下就替學生裝回正確的方向。隔了一個星期,學生的琴碼仍然是倒轉了,老前輩就不禁問學生為何每星期也要把琴碼反轉。學生回應說是另一位私人導師替他反轉的,結果令老前輩哭笑不得,但礙於錯置琴碼是直接影響學習,老前輩唯有再替學生重裝一次琴碼,也警告學生不能再讓任何人反轉琴碼。

雖然提琴的外形工整,但其實並非對稱,較粗的低音弦放在左面,而較幼的高音弦設置在右面,這已經足以令琴碼不能切割成左右邊一樣高度,否則要不左面的低音弦太貼近指板,或者使右面的高音弦距離指板太高,兩種狀況都不利拉奏,所以琴碼的設計是左高右低,並需要配合指板的厚薄和高度,去裁切琴碼頂部的弧度。所以安裝琴碼時必須注意琴碼的高度去安裝,而並非取決於印在琴碼上的字樣方向而定。

誤解三:琴碼爛了,在琴行買一塊直接裝上就可以

在學校教樂器班,間中都會出現學生不小心把提琴摔在地上的情況,損傷可大可小,其中一個發生的後果就是摔斷琴碼,摔斷琴碼的解決方法就是換一塊新的,所以最直觀的想法就是到琴行配一塊新的。不幸地,在香港學音樂的同學或者家長,認識的琴行就是兩大連鎖琴行,所以他們就很自然到那裏買琴碼自行安裝。所謂「不幸」,其實家長和學生們並不知道琴碼是要按照提琴的指板高度程弧度,及面板弧度去修整,而兩大連鎖琴行其實都沒有修整提琴的服務,所以家長和學生們只能從那些琴行買得一塊未經修整的琴碼。

未經修整的琴碼比較高身,碼腳也比較厚,原因就是預留空間給維修師傅修整琴碼,使琴碼配合提琴獨有的面板和指板弧度及高度。安裝未經修整的琴碼有三大問題:一是碼腳不貼服面板,二是碼身太厚,兩者皆會降低傳聲效能,三是琴碼太高,使弦線距離指板過高,增加按弦的難度及準確度,也使弦線在琴碼上的屈折角度過急,加速弦線損耗。

點擊數: 1978